女兒的學校評估報告裡提到她很喜歡聽故事。這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我小時候喜歡回廣州聽二叔說「阿凡提」的故事。小學時有個老師很叻說鬼故同學們都乖乖的聽話,希望老師肯授完課有空便給我們說鬼故。當時一班裡不知怎的個個小朋友也喜歡聽但又會有同學仔聽到怕的地方而喊出來,然後就得被其他同學仔責「大驚小怪」。
我喜歡記下聽回來的故事然後說給其他人聽。從二叔聽回來的「阿凡提」後,講給家附近的小朋友以及表弟聽。由於他們未聽過所以通常都會很喜歡聽完我所講的故事才離開。久而久之朋友仔便因此而多起來。
升上中學,同學們忽然間流行看科幻小說。而衛斯理的科幻小說更是圖書館長期借不到的必看作品。記得自己第一本買他的科幻小說叫「茫點」,是在學校舉行的書展中買的。既然看了故事自然可以講給他人去聽。但衛斯理的故事有一定長度,最後聽故事的變了個個去圖書館借或在外面買來看了。
衛斯理熱潮後便到金庸武俠小說。但當時人人都愛自己到圖書館借看或自己買,聽故事的自然又少之又少了。
出來工作後,家姐也結婚有了小朋友,發覺外甥也外聽我說故事的。當時自己「流行」的就只有機動戰士高逹自然成了和外甥講的故事內容吧。但小孩子聽的大人故事總不明白,只是他愛舅父那種說故事的技巧令聽眾跌入自己的幻想世界之中。
我不記起自己有講故事的技巧。即使有但出來工作以後由於少練習現在也變得生疏了。不過本月由於因為要省錢為理由需要想一點不花錢的親子方法,用在周末不出外時可應用到的。大女兒每晚總要我講完故事才願意睡,而近來更開始多要求我多講不同的故事給她聽。有時甚至拿著兩塊動物餅便用作題材來講給她聽。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親子說故事的技巧分享。透過刺激強調五感來講故事,如看、聽、嚐、聞及摸等會令到聽眾更容易去投入故事當中。難怪今時今日觀眾喜歡上3D甚至4D的戲院,為的是在看電影時更能提升投入感吧。
提到說故事的方法,其實就是小說寫作的「起承轉合」。一個引子把平平無奇的故事作一個交待,等人開始以為悶的時候便承接去一個留著人注意的「起」。聽眾會因為「小起」而開始留意故事由平常到另一固層次水平而停留於說故事的人的故事之內。
這時候技巧來了,一個故事既被「承起」,聽眾便開始有所期望進入講者的幻想空間。要留聽眾留在此空間之內便要令對方「迷路」出不回去自己的世界內。「轉」的法則這時候便大派用場了。
提到「轉」的法則,有一個Magic word我發覺很好用。它就是「正當這個xx的時候,忽然…」這轉接技巧。如配合語氣效果更能留住聽眾讓他們心理氾起被拉動的情感。
「轉」需要一定技巧,最好是要聽眾的情緒有所變動的為之成功。恐怖或驚嚇片大都是以此技巧來吸引觀眾的集中。而「轉」用得好便能留著聽眾任你擺佈。甚至在講到最高湖時突然彈出一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來釣著聽眾的心。
而最後的「合」是讓人是否覺得一個故事真的是「結束」及完滿的感覺。但時至今日,合的使用不一定太過公式,我見Marvel的電影故事從來只有在完結時加入一分鐘的一幕,觀眾便自然由「合」變成「轉」。即是覺得原來還有下文的。
這是電影公司想賺錢的方法。但說故事因為不是為賺錢所以有一個完滿的句號其實是必要的。然而就我多年所聽所見一個好的結果其實相當困難去設計的。
一些講解說故事的參考:
[youtube]https://youtu.be/jiBtZomzpKg[/youtube]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