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即時財經
筆者出身基層,1984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月薪5,000多元,1988年結婚,婚後居住在外父的物業內。到1993年才和太太儲足100萬元,可以在海怡半島上車。故此筆者很明白樓價高企,年輕人置業困難的問題。
首置後,隨著家庭經濟環境改善,收入上升,筆者有能力為父母,以及太太一家改善居住環境而置業,兩家人相繼遷入海怡半島居住,互相照應。之後,隨着子女出世,家中需要聘用外傭,便由細屋搬大屋,但30年來每名家庭成員的生活空間依然維持在200平方呎左右。
雖然經歷九七後樓價大跌七成,但由於每次置業都計算清楚風險,在樓價高位回落一成多至五成才入市,故隨着樓市在2003下半年回升,至今輾轉上升15年有多,確實為筆者(及不少港人)累積財富,需要學習如何善用財富,回饋社會。
筆者投資物業的策略其實很簡單,首先是相信長遠而言(除非出現日本情況),樓價至少會跟隨通脹(每年約3%)上升,又有租金收入(或者不用交租),加上買樓有槓桿效應(只需付樓價一部分作首期),故物業投資的每年回報不難超過10%,甚至20%。
經過九七後樓價累跌七成,經濟衰退,負資產湧現,筆者亦相信特區政府不敢胡亂干預樓市,令樓價再大跌。然而,政府對樓價不斷飆升,完全脫離市民購買力的情況亦不能坐視不理,故此會隨時推出措施遏止樓價上升,冷卻一下樓市,令樓價出現大漲小回的局面。
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量資金(包括黑錢)流入香港,按揭息率長期處於超低水平(低於通脹率),以致樓價自2008年12月後持續上升,至今上升超過兩倍。雖然政府不時推出政策壓抑樓價,制定長遠房屋策略,又搞土地大辯論,筆者都提醒學生不要相信政府為人民服務(只為有權有勢和有錢的人服務),必須靠自己。應該每次趁樓價從高位回落,市況淡靜時睇樓,試試講價,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千萬不要相信樓價會大跌。
每次入市前,除了考慮自己是否有足夠能力供樓外,更重要是要考慮以當時樓價水平,港人的家庭收入是否有能力負擔,日後息口回升至較合理水平時,自己和其他家庭能否應付供樓支出。很多人看錯樓市走向,就是忽略近年港人收入上升,不少家庭已完成供樓(能夠協助下一代置業),以及息率長期處於超低水平(美國不會大幅加息)的情況。
只要避過摸頂,在樓價高位回落一成以上時入市,又有心理準備跌多一成,長遠而言隨着樓價回升,投資回報一定很可觀。
林本利(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